一生一事,一个学术编辑的职业坚守

发布时间:2024-05-14

       深耕学术出版25年,刘丹在学术出版领域的编辑之路宛如一部丰富多彩的长卷,记录了她职业生涯中的动人故事和宝贵经验……

       作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浙科社”)的编辑部主任,她责编出版的《整形外科学》,不仅见证了整形类图书从单品到完整产品线的蜕变,更奠定了浙科社在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1999年,刚入社两年不到的她,在15个月内和伙伴们堪称奇迹般地完成了《整形外科学》的编校工作。这部共计340万字,配有1860余幅插图和112幅彩色病例照片的学术著作,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在2021年7月23日举行的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仪式上,刘丹作为编辑代表登上了IPO的敲钟台。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刘丹

       对她而言,“做学术出版的这条路不容易,但也不似孤漠驼铃,这一路上我得到了很多指引和帮助。”刘丹浅笑着,洄游在回忆里:“这些荣誉像是我职业生涯的记忆拓片,烙印着太多故事……”

上下而求索

       1996年,从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刘丹加入浙科社,开始了她作为医学类出版编辑的职业生涯。如同许多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刘丹在社内也是从基础的编校和排版工作开始做起。

       “刚入社不久,领导就跟我说要学会打字,运用电脑做初步的排版。”在那个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得益于领导的指引,刘丹相较于其他同行,早早就意识到了电脑技术的潜力和未来对其工作和生活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一前瞻性给她往后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少便利,“我那会儿没事就学习五笔字型、北大方正系统,经常拿假的键盘练手,提升熟练度。”

       虽说领导“另辟蹊径”指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编辑的职业发展路径,刘丹从未忘记自己的“老本行”,不甘仅仅止步于做一位“内容批量生产型”编辑,“其实当时我看稿的能力并不是团队中最突出的,但是我本科学的针灸,中西医都有涉猎,对于内容的把控还是有一定的底子在。”虽说已毕业多年,但谈起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西医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等相关医学知识,刘丹依然了然于心。

       当时部门主要涉及的其他医学板块,刘丹无差别地都会时常钻研学习,而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研发、层出不穷的新药面世,以及日益复杂的医学机制,她常常深感力不从心。“那会儿刚入行,心气儿高,总想门精,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以后,我才意识到,哪怕是相关医学背景出身的编辑,和专家的知识壁垒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刘丹说道:“通常,我们称编辑为‘杂家’,虽然无法像专家那样在每个领域都达到精深的地步,但前期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工作,对于做学术出版的编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虽说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上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然而,对编辑工作的把控,她却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豁然开朗。从业以来,刘丹坚持长期动态关注和收集行业信息,经常利用休息天去参加行业内的学术活动,通过报纸、期刊、新媒体等手段,以了解目标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历程、成果、研究热点、国际地位、从业人数,以求程度地掌握全国专家的分布情况、专业特长、研究方向、论文著作等,以提升自身前期调研的能力和市场的预判能力。“许多编辑在参加会议时常遭遇门槛,往往带着遗憾返回。他们发现对会议内容理解不足,也难以结识到几位专家作者。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会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提前研究与会专家,不清楚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从而难以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更难以建立起友谊。”刘丹说道。

       在她看来,作为学术出版编辑,应当聚焦于与自己学科背景紧密相关的领域,选择那些知识更新迅速、具有多维度拓展空间的目标,“尽管不必过于宽泛地涉猎专业领域,但通过长时间的专业深耕和深入发展,能够逐步扩大并精准定位编辑自身的作者群体。同时,随着对专业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所负责的图书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刘丹说道:“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存在一点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可能会碰上一个重量级的选题,而不安心于长期收集和跟踪行业信息。比如在看新闻过程中突然冒出一个很好的选题思路,也许就有了收获。但我的体会是,这种随机性审稿从长期来看会显得不扎实,成功概率不高,也较难树立某方面的品牌。”

       而正是她前期的积累与沉淀,让她在关键时刻得到了机遇的垂青……

渐入藕花深处

       上个世纪90年代,医学出版竞争白热化,临床大科的头部作者资源和学科的核心选题都集中在少数几家专攻医学出版的大社。尽管像内科、外科等大专科的学术出版资源早已被抢占一空,但实际上医学出版的众多细分领域仍然蕴藏着丰富的“蓝海”机会。于是,团队锁定了当时仅有4000多从业者的整形外科这一专业板块,直取“无人之境”。

       “当时信息技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那会儿就通过两本比较权威、订阅量也很大的专业期刊——《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和《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从而熟悉行业的临床进展、创新技术、未来展望。”在这两本专业期刊上,刘丹认识了许多专家并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以及一些重要会议的消息。“我特别关注了全国几个知名的整形中心,深入了解了它们的独特优势和组织架构。同时,我也通过多渠道查询了全国范围内专注于整形书籍出版的出版社,并研究了它们各自专注的出版方向。”尽管刘丹起初并不熟悉那些专家作者,但她却用心记下了他们的名字、专长、研究方向以及出色的文章。这样的前期准备,让她在无形中完成了对潜在作者的初步筛选,同时也锁定了一批希望进一步接触和合作的目标作者。

总主编、分卷主编和出版社编辑合影

       “当时我跟随部门主任认识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终身教授王炜,他肯定了我们出书的想法,但认为还不成熟。”据刘丹回忆,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大社先前提出过类似选题,都被王炜教授以同样的理由婉拒。但一次又一次的“闭门羹”让她和同事们对做书的热情不减反增,“就这样打回来我们肯定是不甘心的,所谓的‘不成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就算条件尚未成熟,我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来创造条件。”经过多番努力,团队终于联系上了王教授的好友——浙二医院整形科的马奇主任,以便进一步与王教授沟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辑部逐渐认识到,王教授的日常本职工作已经相当繁重,再加上撰写书籍这一任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尤其是其中还涉及众多的绘图工作。将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全部交给王教授一人承担,无疑是对他的巨大压力。

       为了尽可能打消王教授的顾虑,编辑部经过反复和王教授交流成书流程后,计划在杭州组建辅助绘图小组,着手解决绘图问题;同时成立以马奇主任为代表的辅助审读队伍,减轻主编审稿的压力。“当我们把组稿方案和教授进行沟通后,他觉得是可行的,并同意责任主编工作。”刘丹坦言,当年作为刚加入浙科社两年的编辑小白,看到前辈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编辑职责,她深感敬佩,“作为编辑,我们要站在专家作者的角度,深入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扰,并积极主动地为他们寻找的解决方案。信任也是在这种合作与沟通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8年度“优秀业务团队”——整形美容编辑团队

       组稿方案尘埃落定后,作为责任编辑的刘丹深知,这仅仅是漫漫征途的起点。无论是寻觅与匹配适宜的作者资源、梳理庞杂的素材,还是精心编排与细致校对,每一步都伴随着诸多未知的挑战与压力。而刘丹的书柜中,至今依然珍藏着当年的审稿会文件和与作者的来往信件,“那会儿才进浙科社两年,接到《整形外科学》的责编工作,一方面很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然而,另一方面,我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压力也随之而来。”

       自1998年6月开始,书稿就一章一章地到了,同期又被指定为国庆50周年献礼书,而刘丹团队需要在15个月内完成300多万字的排、编、审、校。刘丹在审查内容时,无论是专有名词的精准性、剂量单位的准确性,还是整体内容的连贯性,她都严加把关,“锱铢必较”。“当时稿件陆陆续续到手上后,我用铅笔改了厚厚一摞资料,因为当时通讯不方便,我就直接跑到上海和王炜教授沟通,不懂就问。”

       当年,邮政系统尚未发达,对于像《整形外科学》这样珍贵的书稿,王教授尤为谨慎,他担心邮寄过程中可能发生丢失,同时也对邮寄时间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因此,刘丹主动承担起了邮差的角色,每次带着已排版好的稿件或王教授审阅后的稿件,在杭州和上海之间奔波,确保书稿的安全与及时送达。“我记得那时稿子很重,我就带上一个简易的可折叠小拉车,把稿子装上,一路脚下生风,感觉好潇洒。”刘丹回忆道,每次到了上海,王教授都早早地等在门口,“我们坐上个大半天,我把要问的问题和他要交代我的事情一并沟通了,效率极高,问题和想法都能在第一时间解决或贯彻。”随着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如今的校样传送工作大多通过快递公司进行,既方便又快捷。然而,刘丹仍然尽可能亲自将校样送到作者手中的习惯。“其实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宝贵,不仅可以高效快速地解决稿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也随之提升。”

       尽管受限于当时信息检索的困难,但为了保持前后文的统一性和内容的连贯性,刘丹仍旧不辞辛劳地利用专业词典,对书中所有的专有名词进行了逐一核对,确保每一个术语的准确性。“把到手的内容敲定后,我在电脑上改了一部分发现进度不行,这样下去两三个月都出不了书。”在当时非常有限的排版和制图条件下,团队将传统的分工合作模式转变为一种更为高效的交互型流水作业模式,“这边作者把稿子交过来,我责编完,排版员就直接拿过去排版,每个章节都是踩点完成。”面对层出不穷的难题,刘丹及其团队都逐一攻破,这部汇聚了来自18个城市、34家大型医院、93位整形外科精英作者的力作终于如期出版。

《整形美容外科学全书(共22册)》

       《整形外科学》自问世以来,在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众多德高望重、享有崇高声望的医学界巨擘纷纷为其撰写书评,以表达他们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推荐。这些医学界的泰斗包括备受业内外人士敬重和爱戴的裘法祖院士、吴阶平院士、王澍寰院士等。他们的赞誉不仅体现了《整形外科学》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也彰显了该书在整形外科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这部号称“东方整形外科的旗舰”的学术专著,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荣获中国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逐步成为临床实践、晋升考研的权威指南。2009年,刘丹参与策划的《整形美容外科学全书(共22册)》,汇聚了中、美、澳、法、韩、日、巴西、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近800名专家参与编著,缔造了亚洲地区最经典且全面的学术专著,受到国外著名出版社的青睐,签订了全套引进的合作协议。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系中有7个分册系国内首次原创,展现出我国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的创新力量,更有1个分册给全球医学界带来了新的突破、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以《整形外科学》为代表,刘丹及其团队用一本本精品图书的品质奠定了职业生涯的底色,她所获得的荣誉,也成为她“一生一事”的注脚。

 


作者:钟清钰 来源:出版人杂志 浏览量: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