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发现到精准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区域探索

发布时间:2023-02-10

陈卫东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湖州市长兴县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区域化推进”培养实施模式,从县域管理层、学校、教师到学生,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目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实现了县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化、立体化、深入化的多维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提升了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团队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化;问题发现;精准教研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说,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从课程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常规的学科束缚,追求各学科融合后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而学校对于这门课程都抱以观望的态度,不敢轻易尝试;长期以来依纲据本的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再加上没有专职教师,每位教师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门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湖州市长兴县基于县域实际,立足区域特色,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区域化推进”培养实施模式,经历了从问题导向走向精准教研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一、源起:着力课程常态实施的问题探讨

       坚持问题导向,能有效破解研究路上的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长兴县立足区域实际,从学校、教师遇到的问题入手,梳理了三方面的主要困惑:“课程资源如何开发?(资源)”“专业知识团队如何打造?(教师)”“有效教学如何组织?(实施路径)”这是立足问题思考解决策略,把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创新区域教研的关键支点。

       (一)以问题为切入口,建构系统框架

       解决课程资源问题得从了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内容开始。我们组织教师研读《指导纲要》,并开展《指导纲要》专业知识比赛,以赛促学,同时针对学校及所在地域实际,明确课程实施规范,督促学校制订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总方案、年级方案和班级方案、各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及学期教育活动行事历等,以区域化方式,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二)以《指导纲要》为中心轴,寻找行动路径

       区域化整体推进的方式可以彰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以统整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创设各种链接,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积累经验,从而积极构建与内化知识体系。我们在团队探索中初步搭建了县域课程发展推进的八大策略(见图1),并确定了主题实施的初步框架(见图2)。

图1 县域课程发展推进的八大策略

图2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的初步框架

       (三)以目标为导航仪,形成区域目标

       问题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确定位了区域推进目标,也形成了行政助推下“梯队教师培养”“课程资源开发”“专题教研推进”的以点带面区域研究方向。

       课程的推动需要行政部门的参与(行政推动下区域化推进的研究方向如图3所示)。对学校而言,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纳入学校的年度考核,有助于将课程落实到位。对教师而言,在职称评定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单独学科来开设,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有归属感,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对学生而言,通过与县域内国家级、省级等研学基地对接,有助于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度,拓宽课程的实施渠道。

图3 行政推动下区域化推进的研究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化推进研究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探讨有效的实施策略—纳入综合素质测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论的教学研究。从起步阶段的实验校试行到目前在全县广泛实施,这样的推进方式激活了地方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了新的教育资源。

       二、变革: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准教研探索

       精准教研,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各类对象,比如学校、学段、学科、学生,同时对教师实施“精确指导、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教研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托精准教研,可以继承和创新已成熟的活动指导模式,将它们做成精品,并逐步形成特色,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查找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基于课型主题视角的多维探究

       指导课的课型研究是认识和把握课程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因此,我们可借助多维平台,针对选题指导课、计划制订指导课、方法指导课、活动中期指导课、问题探讨课、活动总结或展示指导课等各种课型进行深度研究。我们推出了“教研例会研讨课”“金秋十月名师送教课”“师徒结对汇报课”等教研活动,分时段分课型来解读新教材,理解新理念,不断推动课程的深度解剖,为骨干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促使其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我们通过骨干教师录制微课,向全县师生展示线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播课教师可以边播边学,学生可以边学边实践,其效果明显。

       (二)聚焦梯队养育目标下的全域辐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学科素养、社会已有资源、学校文化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梯队的培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开展多层次、多维度活动,以统一认识,更新、提升理念。

       1.成立青改组,提升骨干力量

       青改组是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研究小组的简称,是自新课改以来长兴县培养青年教师的一大平台。青改组成立之初,我们通过各类研训活动打造了一支懂教研、乐教研、会教研的学科团队。团队教师通过展示其过硬的教学本领和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县域内其他学校教师提供了示范,助力实现“三个一”(成长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群)的要求。

       2.依托师徒结对,壮大学科队伍

       县级、校级层面组织师徒结对的仪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携手共同发展的平台,有助于达到师徒携手、共同成长的目的,从而让新教师能够“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初露头角,五年成为骨干”。

       3.借助取经送宝,搭建互动平台

       积极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等各级各类研训活动。教师们通过到外地取经,把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同时把自身在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通过讲座、展示等活动,在区域内进行辐射,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4.围绕资源开发,树立学科典型我们转换角度评估学校资源,建设支持课程区域化实施的资源体系,促使学校将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坚持立足本土开发资源,服务地方,开发和建设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学校顶层设计,到特色项目的延伸,到主题场馆的打造,再到课题研究的深入,课程得以立体化、多维度、深层次呈现。

       三、展望:探求磁场辐射的常态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要充分发挥磁场辐射的作用,并依托评价体系、区域榜样、盘活动能三方面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我们在县域内找出带动点,并将他们发展成为辐射源,成为区域发展的典范,从而实现区域化的整体推进。

       (一)能力指向分层细化,完善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坚持整体观、全面观和过程观,在整个活动评价中将课程、教学和评价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贯彻到活动中去。我们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主要形式有交流展示、活动记录、课堂观察、作品分析、成长资料袋等。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就是将已有的发展基础作为评价标准,重点指向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等,强调评价主体的整体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趣味性。建立的评价体系也必须是多元的,这样才能使评价更为科学、全面与真实,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进一步体现发展性、创新性的评价理念。

       (二)成果提炼及时固化,形成区域范式

       学校的特色课程需要结合地域特色来打造。比如,城区学校多科技创新、项目制作类课程,农村则多新劳动教育、趣味活动类课程。两者各有千秋。学校可以将活动成果打造成主题场馆,以呈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成果,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大特色。整个县域内要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进行辐射,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研组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教师间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渠道。我们可采取“督导”“交流”“评比”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并将考核结果与学校的年度考核挂钩,以督促学校教研组的成长。每学年评出的优秀教研组可安排在县教研工作例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展示,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我们积极推荐优秀教研组参与市、省先进教研组的评比。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可以增加课程的深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更具开放性、综合性和多样性,我们尝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如说导展示与评比活动,课内三阶段的指导课、指导录像课评比,优秀案例评比,年度论文评比等。这也是为教师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同时,我们还可每年在全县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成果评比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素养的平台。

       (三)推广实施盘活动能,再塑发展之策

       我们应围绕现有基础进行二度反思,指向新的发展方向。一门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取决于它的育人目标,而不是学校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应有定位。

       长兴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模式,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化、立体化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提升了全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团队素养。当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一是在“双减”这一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舞台必将更为宽广,我们要巧妙地做好整合文章,让这门学科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中;二是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还需继续努力,以实现教育理念的真正转变,促进县级层面学科的深度内涵式发展;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师资保障,如逐步加大力度督促各学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为课程的全面常态化实施打下扎实基础。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1/2


浏览量: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