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去研学:基于学生发展的问题审视和优化——以“探访红色教育基地”一课的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11-12

孙志凤  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2022年杭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比活动,采用现场上课的形式,要求每位选手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内指导课。本次课内指导课的主题是“带着课题去旅行:探访红色教育基地”(考察探究类),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带着课题走进考察现场,锤炼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染。课内指导课是研学考察活动的第一课时——明确考察方向,要求指导学生以研学小组的形式完成研学考察活动的主题制定,为之后的研学考察活动指明方向。

       笔者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委,收获良多。现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问题的角度出发,以“探访红色教育基地”这一主题的教学为例,对问题进行审视,尝试从发现、提出问题,分析、整理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到反思、评价问题四个方面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堂进行分析。

       一、发现、提出问题要有效度

       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是服务学生,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考察活动并非纯粹的游玩或欣赏风景,而是带着问题去考察,在考察中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达到知行合一。因此,考察方向的确立需要凸显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感到有疑惑、有矛盾的地方发现欲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研学的课题。学生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自然强化了设置任务的细节。但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的激发和指导。

       01 激活思维,展开提问

       在研学活动中,学生走出固定的教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意味着,研学前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准备,更需要考虑“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去那里”“想到那里干什么”等问题。

       “课程纲要”指出需要从基地、场馆的特征出发,以教育性为原则分析其功能、属性。比如,钱塘江大桥陈列馆和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两个教育基地,虽然整个场馆都向学生开放,但并不需要学生完成整个区域的参观。适切的主题,需要进行课程的结构化处理,创建认知性挑战,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开展有效的提问。

       02 依据学情,定准目标

       学生的思维一旦激活,他们的提问就五花八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活动前,在分析判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认知与思维发展水平、学习需求等基础性学情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履历、活动经验、前一个主题学习时的表现,为教学指导的目标定位、内容组织与选择、过程优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实现更有效的引导。

       03 创设情境,注重效度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生活在课堂中持久高效。纵观几位教师的情景创设:两位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导入;另一位教师用钱塘江大桥陈列馆管理员叔叔的邀请,引出钱塘江大桥陈列馆,并提出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更有意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有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视频后,直接让学生提问,开门见山地进入学习课堂。

       二、分析、整理问题要有驱动

       当学生把五花八门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课堂上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要把那些能引导学生实地探究、对学生有强烈内驱力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堂。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称得上是有内驱力的呢?一是问题能在学生头脑中激起认知冲突,二是问题具有开放的结构。认知的冲突指向了学习的焦点,开放的程度预设了拓展的空间,两者缺一不可。

       01 整理问题,凝练主题

       研学考察活动是真实的实践活动,需要组建研学小组来进行资料收集、交流讨论、方案设计、考察探究、撰写报告等活动。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研学小组一直是课堂展开的坚实基础,组员内部的交流、分歧、统一,各组间的分析、质疑、建议、分享,都在提升着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为研学考察活动的切实展开奠定有力基础。同学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红色精神的最好诠释。

       02 架构知识,提升思维

       当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出了适合研学的、有价值且有可行性的主题后,就要确定研学课题并思考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实现从问题到主题再到研学课题的转化提升。如:把“新时代,我们小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茅以升精神”“钱塘江大桥建成后的作用是什么”“杭州市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开展护桥工作”这三个开放性的问题,提炼成研究的课题“钱塘江大桥保护的方式及思考”。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自己选定的问题,确定课题,架构起有关钱塘江大桥保护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部分学生的问题、整理后的问题以及研学课题整理见下表。

研学地点:钱塘江大桥陈列馆

 

研学地点: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三、实践、解决问题要聚焦

       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支撑学生准确制订研学课题和考察任务,因而需要教师的指导。例如在“走进钱塘江大桥陈列馆”这一课中,学生容易陷入雾里看花的境地,提出如“红色文化的内涵”等难以真实落脚的课题。通过指导,学生将大而泛的思考转化为可实践的课题,提出的课题真实而接地气,为接下来考察方案的制订厘清思路。

       01 制订方案,拟定任务

       首先,组长协调,完成课题拟定表。基本要求:一是明确考察地点;二是列出每个考察地点的基本任务;三是基本任务应具体可操作。其次,教师要观察小组课题制订情况,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02 开题论证,完善任务

       学生在初步拟定好考察任务后,要开展第一次开题论证会。首先是研学小组发言人阐述课题,其他同学评价、给出建议。同时,教师投屏展示小组的具体课题拟定表,评审团同学提出意见。最后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并小结,群策群力,完善研学考察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并合理质疑课题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优化课题,聚焦中心

       此时,学生要思考课题优化的方法并修改课题。先是各研学小组结合评审意见与教师的建议,修改课题拟定表。再是各研学小组查找资料,咨询老师,制作研学考察方案。该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修改课题拟定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研学考察活动有期待感与跟进意识。

       四、反思、评价问题要全面

       问题导向下的研学考察,准确定位了研究的课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意识增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升。想要让研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所以反思、评价问题必须全面。

       01 问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

       学生的思维始于问题,通过提问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实现对课题核心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提问首先要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提问的积极情绪,就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广度、整体性思维和行动反应,即提高了学习动机。此时的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到愉快。因此,让学生提问前,几位教师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播放的方式开始,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

       02 建构提问题的三个维度

       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分析、研究红色教育基地的特点。可以从自然、人和社会三个维度提问并确定研学课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领域,设计研学方案。

       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新中国已经诞生了,却还有人反对呢”这样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不利于研学探究。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播放“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视频导入新课后,直接让学生提问,学生对纪念馆只有一个比较抽象的、模糊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首先是个视听感官接纳有冲击性信息的过程,学生只有接收到符合其心智的信息,才能顺利进入思维轨道,积极参与课堂。因此,在观看视频前,教师应进行方向性指导,从自然、人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面都介绍了哪些重要事件,介绍了哪些英雄人物”“馆中展示了哪些革命精神”等问题,将学生所学的历史、政治知识从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自然和社会中。当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新中国已经诞生了,却还有人反对呢”问题时,教师进一步追问“有反动派搞什么阴谋吗”,这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了链接,成功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课堂变成了一个问题场、思维场和活动场。

       03 研学主题的系统性

       有效的研学应该在任务驱动、项目规划下有目的、持续性地开展,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灵活借助某一主题将生活中零碎的内容变成有关联的较为系统的有价值的课题。“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与归纳,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发出科学、规范、有效、系统的研学主题课程,确保研学课题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发展。

       “带着课题去旅行:探访红色教育基地”是研学旅行的具体落实,是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呈现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开放、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寻找、接触、探索、研究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承担、合作、相处、互助等,提升了学生在集体中的责任感。重视道德修炼和品行锻炼,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促进综合实践育人。

 


浏览量: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