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实践者: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22-08-05

俞丽萍  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是促成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实践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具有能动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和实践性四大特点。与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不以系统获得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自主规划、自主管理,形成自我修正、自我调控的能力为导向。因此,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定义为“指导”,教师的定位是学生遇见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一、准备阶段:整体架构,统筹规划

       教师在“构思”活动指导时,要统整思考主题、目标、组织形式和学生活动方式,以达到指导预期,即让学生的自主实践真实发生。其关键是要找到教学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关联,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构思”,是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全面规划的最好开端。

       1.全方位架构指导内容

       如果教学行为有不合理的成分存在,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1]。课堂的有效性不在于是否热闹,也不在于教师是否叙述得好,而是看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 [2]。如果教师对指导内容没有整体架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判,则很有可能偏离目标,无法开展系统的探究,无法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并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松散。

       会做规划是自主实践的能力之一。指导者有统筹意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真实实践,并积极主动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

       2.“串并联”设计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全过程,在“体验”“体悟”“体认”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四种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这些活动方式在应用时不能完全割裂,应该以“串并联”的方式加以应用,从而实现真实情境下多途径展开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实践活动中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设计制作运动会LOGO”实践活动,整个项目包含了“调查发现问题—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作品—反思改进—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捐赠山区孩子”等环节,与之相关联的有考察探究、设计制作和社会服务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活动方式贯穿整个实践活动,“串联”形成一条线;活动中由不同小组选择其中一种活动方式,多个小组“并联”完成整个项目。

       综上所述,在统筹框架下做好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活动方式的关联梳理,是促成学生自主实践的关键。

       二、实施阶段:因需而导,授之以渔

       教学指导的能力目标是需要让学生自觉进行行为操作或心智操作才能实现的,仅靠教师的讲解不可能实现[4]。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作出选择和调控, 独立开展实践活动。但这种独立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教师不管不问,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

       1.重要环节,先行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词之一是“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5]。这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探究模式[6],目的是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探究、创新,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见解,并敢于质疑。

以实践为主的探究模式

       上述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如选题、方案制定、问题梳理及总结反思等,都需要教师先行指导。只有让学生事先明确实践目标、路径以及成果的表达方式,才不会在实践过程中迷失方向。

       例如“重阳敬老情更暖”的教学指导(片段),教师通过回顾追问、视频聚焦、导图整理等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想解决的问题,自己设计并完善实践方案,最终总结出可迁移的方法。

“重阳敬老情更暖”教学指导(片段)

       2.扶放有度,及时点拨

       学生实践是探索、发现和创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点拨,但如果把握不好扶放的尺度,就会导致教学指导的失衡。以下是两位教师在《DIY垃圾桶》中作出的教学指导对比。

《DIY垃圾桶》中期指导(片段)对比

       课堂1中,教师被学生引导,过度关注材料的选择、部件的修改等细节,扶得过多、过细,忽略了对“设计制作”这一实践方式的指导,从而导致“就事论事”。课堂2中,教师不仅关注作品是为儿童设计的特性,还和学生一起探讨、总结解决路径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扶”的过程是有序、完整和有效的。

       “扶放有度”的原则应该通过表面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问题看到问题的实质,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评价:全程参与,自评自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贯穿于各个阶段。发展导向的评价理念认为,学习并不是知识从课本复制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而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使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不断重组和新建的过程[7]。是不是自主实践,还要看学生是否能对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及时调节修正。因此,指导的另一个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自评机制,并渗透于实践活动全程。

       1.全程参与,鼓励学生自定评价

       传统评价的目的以甄别为主,标准单一,方式单一,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其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发展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自定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评价维度、评价流程,在教师有序指导下通过“聆听”“点评”“制定标准”“实践”“完善评价”等过程,实现学生自我评价,并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审视自己的行为,提升必备品格。

       2.拓展视角,促成反思和修正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强调“过程性评价”。学生行动前教师要适时指导,行动后要组织学生自我反思和及时修正,为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的关注点不能只局限于经验、技能、知识、方法、作品和成果的自我展示,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投入度和创造力的自我肯定及自我反思。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学生独具个性的探究方案、探寻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路径,以及他们的切身体验、感悟思考,甚至他们所借鉴的其他人的方案、材料和活动成果,都可以用作直观审视材料,作为“自我完善”的支架,使学生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实现情感、观念和价值观的积极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简单的说教远远比不上自我反省深刻。”用好评价的“指导”和“激励”功能,能帮助学生不断调节和修正学习过程,从而积累经验,丰富体验和感悟,获得自身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其目标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指导中不能“教”。改变教学思维,运用多样策略促成学生的自主实践,是每一位指导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2] [4] 曹宝龙.学习与迁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1,204-205,256.

[3]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10-30)[2017-09-25].http://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_5235316.htm.

[6] 张传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93.

[7] 成尚荣,张华,柳夕浪.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8,141-142.


浏览量: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