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亲历者口述秦山核电

单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1-12-21

  产品简介

秦山核电站建设者讲述亲身经历的工作中的故事

本书是一本记录秦山核电站30年发展历程的书。本书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通过秦山核电站曾经和现在的建设者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件,再现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从无到有、从1台机组到9台机组,30多年来坚持核电自主化走过的艰难曲折发展之路,以及建设者这个群体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责任不避嫌,对所从事的事业自信、自豪的赤诚之心。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主编是黄潜,副主编是邹正宇、曹水林、陆卫华。编辑人员是张录、于英民、卫毓卿、夏建军、王媛媛等。张录和于英民是本书主要的编辑人员,做了大量的采访、整理工作。

张录 高级政工师、工艺美术师。20世纪70年代进入核工业,在核工业四○四厂一分厂从事核燃料铀转化工作,担任过操作员、大轮班值班长,后调入总厂工会从事专职宣传工作。1985 年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时,被调到秦山核电站,亲身经历了秦山核电站建设和发展的全部过程。长期从事核工业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业摄影和企业文化工作,曾创办《秦山核电报》《秦山二核报》《核电潮》《核电文化苑》等企业内刊,出版过多本画册,发表的多幅优秀摄影作品获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于英民 高级政工师。1969 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核工业四○四厂工作。1996 年,被调入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与核工业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长期从事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新闻宣传工作,多次参加秦山核电站建设经验总结和资料汇编,曾参加编纂《浙江通志·能源业志》等。

  推荐语

2019年9月3日,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的《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提及:“中国长期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记录,核电安全运营指标居世界前列,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核材料管控有力,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中国要发展清洁能源,核能是一个重要选项。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能,是一个核大国应做出的战略选择。除了核能发电,核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药、食品安全、资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领域。

从世界范围看,核能的和平利用首先是用于发电。中国的核电事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秦山核电是中国核电的“摇篮”和“红船”,它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管理的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自主发展核电“零的突破”,圆满地完成了 “掌握建设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的任务。它曾备受瞩目,被中央的领导同志赞誉为“国之光荣”“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如今的秦山核电基地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660.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目前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各项指标稳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20年8台机组在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综合指数评比中排名世界第一。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基石。2021年是秦山核电安全无事故运行的第30个年头。30年间,从第一台机组投入商运以来,9台机组未发生过一起国际核与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2级及以上的事件,1级及0级事件也在逐年减少。秦山核电是如何保障机组安全无事故运行的呢?他们采取了怎样的保障措施?

30多年来,秦山核电在核电国产化的进程中,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道路,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核电技术人才,锻炼了核电建设队伍,为我国建立起一整套核动力装置的设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重工业体系的能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山核电30多年来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始终牢记党和国家嘱托,兑现承诺的忠诚爱国之路,是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勇者之路,记录了建设者们攻坚克难、无私忘我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坚持创新创造、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

阅读本书时,口述者的深刻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惧困难、敢于创新创造的勇气让我们敬佩,也留给我们很多启迪。创新创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成功,就得有担当、心中有信仰。只要心中有信仰,改革创新一定会冲破千难万险,迎来国家和民族的辉煌。